思想引领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引领 > 朋辈示范 >

人物 | 王翌多:一位没拿过国奖的竞赛大佬不是一名优秀的逐梦人

发布日期:2022-12-08

 2020英语学院

     王翌多



中共预备党员

第七届校级朋辈导师

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获三好学生、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特等奖

“中国移动杯“亚运之星英语演讲比赛

全国一等奖

“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演讲比赛

网络赛场一等奖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省级金奖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省级银奖

“智汇巴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学生模拟求职招聘大赛省级二等奖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成长轨迹,有人像水流一样,平静之下默默沉淀;有人如烟火一般,独树一帜绽放光彩;有人如树一样,扎根沃土,拥抱蓝天。王翌多学长亦如树一般,他仰望星空时,更不忘寻找脚下的路,综测第一、两年国奖、竞赛硕果累累、学生工作能力显著……两年来不断自我探寻,野蛮生长,王翌多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方向,他的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向外生长像一棵树

树枝伸展拥抱蓝天


跳出舒适圈,多项并行,多维成长


大学的前两年时光,王翌多在各类舞台上绽放光彩,在各样学生活动中施展才干,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潜心磨砺。他以行动丈量脚下之路,以实践点燃心中之光,有梦想才能遇见更好的未来,跳出舒适圈才能野蛮生长



许多人对王翌多的印象是:“那位竞赛大佬。” 对于大学各类赛事,有人畏惧参与,有人乐在其中,有人深谙其道。大一时,王翌多第一次参加“实践遇见未来”,作为台下的一名听众,他深受一位优秀的“竞赛人”学长的启发,那位学长说:学习成绩并非衡量大学生活的唯一标准,竞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能给未来的人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也点燃了王翌多内心深处积攒的竞赛热情。


竞赛是一场场结局未知的博弈,但对于王翌多来说,这是激发自己潜力的不二法门。“我在参赛之前,会给自己一种暗示,相信自己,参加比赛会让我遇见自己无限的潜能。”



从本专业到跨专业赛,从校内到校外,王翌多留下太多出彩瞬间。如果说在各类英语比赛中所向披靡,是因为王翌多本身专业素质过硬,那他在各类新领域比赛中也能大放异彩,硕果累累,又是因为什么呢?


“非专业学科竞赛往往更加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此类比赛,每个参赛者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王翌多有强烈的规划意识和分类意识。在假期时,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比赛信息,并依据个人能力整理出决定参与的名单。很多人因为畏惧淘汰或羞于展示自我,而对竞赛望而却步。“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王翌多从不活在他人的世界和眼光里,对他而言,所有比赛都是探索潜力的机会。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他日拱一卒的不懈努力。每一场比赛,他都会利用网络中总结的经验资源,筛选整理出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他的备赛思路是:“填充内容”和“丰富形式”。


大一时,他偶然了解到模拟招聘大赛的信息,于是产生了“我似乎有能力尝试参与”的念头,在确定这一想法之后,他立即着手了解关于比赛更多的信息,当得知比赛流程分为“自我介绍”“无领导小组”和“现场问答”三个环节后,他的脑海里逐渐有了清晰的规划。 

王翌多通过查阅大量文献,阅读相关新闻报纸,了解到意向的基层乡村教师需要做什么,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此来准备一场有趣、有价值的自我介绍……“内容充足之后丰富形式”,他将所得信息内化于丰富的内容,外化于有趣的形式。



最后,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他一般会通过连贯的录音方式去进行回顾与整理。


在如此繁重的学业任务下,王翌多依旧在各种竞赛和实践活动中成绩斐然。或许有人会提出:“你难道不会因为这些活动耽误学习吗?”王翌多有其独特的平衡方法。


“其实这是一个过程,里面的取舍在于重心的转移。”王翌多解释说。“首先我是一个很喜欢做规划的人,我不喜欢大脑处于无序、混乱状态。”无论是月计划,周计划,还是日计划,他都会列出一个明晰的框架,再根据当天的情况适时调整。



“其次我是一个很擅长和自己和解的人”。生活总是充斥着各种变动,计划随时都会被打乱,但他不会因为未能按时完成其中一项任务而烦闷,也不会打乱之后的节奏,“总体是一个向前的状态,没有大体的偏差便可以了。”王翌多也会合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他会听几篇英语短文来充盈自己。


在日复一日的坚定前行中,王翌多不仅成为“赛事常胜将军”,更是学业上的佼佼者。


借他人之光充盈自我,笃定前行


在竞赛的过程中,王翌多也有了自己的独家收获。“我认为竞赛很好地提升了我的内涵和思辨、批判思考的能力。”他在备赛过程中不断培养思维,新领域知识如潮水一般涌来,也将他推向更广阔的海洋


与此同时,他也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灵魂共鸣的朋友,他们共谈人生理想,在各自的探索之旅中相互点灯,照耀前行。“在英院学生会和学习共同体项目中,我也结识了暖心的前辈、真诚的学弟学妹和相互温暖的伙伴。”



探索之路并非苦行僧之旅,在我迷茫时,总有几束光将我照亮。”


第一束光是辅导员刘敏老师,“我和我们辅导员老师其实性格很相似,做事风格也相似,因此她很了解我的情绪。”在王翌多迷茫时,刘敏老师很容易便能看出自己的症结点,一通电话便驱除他心中的种种犹豫和疑惑。可以说,刘敏老师有时像他心中的一颗“定海神针”。


第二束光则是招生就业处兰雪芳老师,他与兰老师最初的交集是大一的学业规划课程,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王翌多第一次站上了全校的舞台。“我没有想到,兰老师会主动向我提供这么大的帮助。”在回忆兰雪芳老师时,王翌多眼中流露出满满的感激和信赖。兰老师作为他的指导老师,亲切细致地为他提供指导和建议,后来也给予了他许多帮助和机会



第三束光便是他的学长,来自2019级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刘琦,他和刘琦最初相识于模拟求职招聘大赛。优秀之人总是惺惺相惜,对于王翌多而言,刘琦似乎拥有一个百宝箱和一本答案之书,“学长知道许多超出我视野的新东西,和他交流,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精彩和有趣。”当自己陷入两难时,学长总能给出各种条理清晰、分析周密的答案或建议。


回忆完短暂几年间不断涌现的众多良师益友后,王翌多感慨到:“我们此时走的路,也正是学长学姐走过的路。当我们深陷泥沼时,不妨向前辈真诚求教。”



真诚永远是人际交往的必杀技”,因为有着相同的目标,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双向奔赴的状态,如同英国诗人John Donne所言:"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于他而言,所有给予自己关怀、帮助和友爱的人,都是他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财富。


向内生长像一棵树

树根衍生扎根沃土


多走几条弯路,也胜过原地踏步


“那些很快便找到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的人,是非常幸运的,但大多数人很难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与众多的大学生一样,王翌多也曾对未来感到无措,不知道自己热爱和擅长的究竟是什么。但他并未因此陷入长久的迷茫,而是认真思考专业带给他的价值,并不断尝试多种领域,进行职业预设,设计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型。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独立跑道,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探索和拓展人生的宽度。”对于王翌多而言,多走几条路,给自己尝试和选择的机会,才能真正激发内心所爱。他的人生不被定义,也从不被拘束。



他第一次确立职业目标,是在大一入学时,他的梦想是去非洲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为实现这个梦想,在大一下他报了汉语国际教育的辅修,经过一年的学习,他认识到:可能自己并没有那么适合,于是果断退掉了课程。



后来在参加职业招聘的模拟大赛时,他选取基层“特岗教师”作为参赛职业,在经过漫长赛程后,他对这个职业有了深入了解,并产生热爱与向往,决定将此纳入职业规划。



大二时,他的职业规划又有了变化。那时,王翌多成为学院高翻学习部部长,同时也担任年级长。他需要与老师和同学打交道,处理各种事务。在此过程中,他的工作能力愈发突出,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高校行政工作。


步入大三阶段的他,在面对外交部遴选机会时,也短暂地幻想成为一名外交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而逐渐浓厚的学术兴趣终究成为“心头好”,他全身心投入学习,阅读了众多的文献和书籍,享受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于是现阶段,他坚定选择了“学术研究和深造”之路。



“我尊重每一个人做人生规划和发展的模式,但于我而言,不着急去对自己下定义,是最好的方法。”正是由于自己不善于抉择,所以需要更多地去尝试,去试错,但每一阶段的追逐,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同蜕变和精彩


永远保持热爱,一直都在路上


“世上没有一条路是轻松的,我们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就一定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经历一定的苦难。”推翻已经选择的路重头再来,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是易事,于王翌多而言亦是。在放弃报名参与外交部遴选前,他也曾犹豫和挣扎,在与老师和学长的无数个通话中,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失眠夜晚。


什么才是最佳的抉择呢?答案是:生活没有最佳选择,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他仍记得在放弃报名遴选、坚持在学业上深造的第二天,他愉快地和自己和解了。因为他所选择的,是当下自己最热爱的路



“回顾我以往设定的每个目标,都基于一个核心点,即我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我想拥有一些改变世界的能力。”人在不同阶段可以做出不同选择,但唯一相同的是内心不断增长的热爱和行动不断付出的努力。当无法预见要为结果付出多大努力时,选择无疑是痛苦的,而不善选择的王翌多无疑战胜了选择带来的痛苦,因为他随时准备好承受痛苦和为热爱之物而努力奋斗。


采访完王翌多,我们仿佛看见一位一直在跋山涉水寻找热爱、不断赋予人生新意义的信徒。单纯的向往在实践和探索中衍生成为强烈的热爱,也不断地在给人生润色。三年的时光,王翌多始终行走在追逐热爱的路上,每一个选择,都是他的外在生长和内在衍生王翌多从不将自己局限在方正的世界在内,他给自己试错的机会,勇敢找寻自我,并笃定前行。    



在川外,王翌多如一棵树,树枝尽情拥抱浩瀚蓝天,树根悄然扎根肥沃土壤,他像渴望生命的养分一样渴望新知识、新际遇。他一直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找寻着更广阔的天地,积跬步行千里,王翌多一直在路上。


     在采访的最后,他以自己的座右铭结尾,以此勉励每一个探索热爱路上的追梦者。"You've got to dig from week to week to get results or roses." 这句座右铭源自大一上学期他的恩师陶曦教授的一次讲座发言,成为了他大学追梦旅途上心中的光芒。

原文如下

Results and Roses

                     Edgar Albert Guest

The man who wants a garden fair,

Or small or very big,

With flowers growing here and there,

Must bend his back and dig.

The things are mighty few on earth,

That wishes can attain,

Whatever we want of any worth,

We've got to work to gain.

It matters not what goal you seek,

Its secret here reposes:

You've got to dig from week to week,

To get results or roses.




采写 | 杨鑫怡  罗思

图片 | 王翌多

排版 | 罗思


初审 | 赵婉婷

终审 | 朱磊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13